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歷史悠久。涵蓋哲學、文學、風俗、宗教等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她生長于中華大地,經過五千年的錘煉與傳承,成為中華民族興國安邦和炎黃子孫安身立命的根本,成為華夏文明精神的脊梁,成為中華文化延綿不斷、生生不息的源泉。
在我很小的時候,母親便帶著我背誦唐詩,從小培養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受到學業和工作的影響,也再沒有看過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書籍。這次有幸通過“全省歸國留學人員傳統文化讀書班”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解和同學們的交流,讓我又燃起了對中國傳統文化學習的熱情,也發自內心的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博大精深。
周二上午,顧老師主要從王陽明的生平、心學、知行合一、新學在現在的意義四個方面講述了陽明“心學”。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非常的著名,但顧老師引經據典的講述讓我對其有了新的認識。陽明“心學”不僅是“知行合一”,更是“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的大愛。
何為“知”,按照顧老師的講解,“知”并不是知道,而是指心中的良知;何為“行”,“行”則是作正確的事。“知行合一”主要是針對當時社會上“知”與“行”不“合一”的情況所提出。不僅在當時,就在我們現在所處的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在我們自己身上,就存在很多“知”于“行”不合一的情況。究其原因,大概有兩個。一、自身能力夠。明知道應該去解決某個問題,完成某件事情,可是不到目的,行動上沒有什么進展,面對問題沒辦法解決。二、思想上的怠慢。有能力去完成的,有意識要把事情做好,可是思想上的弦松懈了,想著能馬馬虎虎簡單處理就不把事情做到細致。知與行是不可分割的。而要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要能夠靜下心來“誠意格物”,摒棄自己的私心雜念,這其實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道德修養觀點。光是自己坐在那里想還是不行的,如果人老是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坐久了就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喜歡安靜,討厭活動”,甚至成為“癡呆漢”,因此人還要多多“事上磨煉”,做到“知行合一”,這才是道德的完成。
《關雎》,是詩經的第一篇,為什么放在第一篇?唐老師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為我們娓娓道來,并通過《詩經》中的“興”引申出了“詩教”傳統?!芭d”是指眼前景物或者人事對主觀情感的觸動,偏重創作者主體情感意志的抒發。而古人正是通過這種方式“教化”著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