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遵義工作中心與上海市長三角環境氣象預報預警中心簽訂戰略協議,共同組建遵義院士工作中心氣象醫療健康大數據工作室。
這是貴州省遵義市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名城聚才”工程的一個重要成果。遵義屬經濟欠發達地區,以前人才“孔雀東南飛”的現象比較突出。如今,這種局面正在被打破。作為當地招才引智、人才培育的高端平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遵義工作中心于去年8月掛牌成立。截至目前,該中心已入駐專家團隊10個,引進院士8名,建成及在建的信息化項目40多項,主要涉及遙感圖像處理、無人機遙感等產品建設。
通過項目合作,采取結對幫帶、委托管理、舉辦培訓講座等方式培養本土人才是院士遵義工作中心的一項重要工作。近一年來,由陳潤生院士領銜的健康醫療大數據團隊先后與遵義市匯川區、習水縣等地開展醫療合作,培訓基層醫療技術人員5000余人次。
按照“立足遵義、服務貴州、輻射全國”的發展要求,院士遵義工作中心與習水縣就電商扶貧、煤礦安全預警系統開發等方面開展項目合作;成立院士遵義中心大方縣工作站,助推扶貧開發、基層醫共體建設。還積極向外輸出服務,與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山西師范大學、福建農林大學聯合成立駐高校工作站,開展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學生實踐基地等合作。
院士遵義工作中心成立不到一年時間,為什么會取得這么多成果?據了解,遵義市近年先后出臺了《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名城聚才”工程的若干意見》《院士遵義工作中心扶持獎勵辦法》等人才政策。僅2017年市縣兩級財政就累計投入人才發展專項資金3.24億元。自2012年以來,遵義已累計引進兩院院士30余名、國家“千人計劃”等創新型領軍人才89名、博士等高層次人才450余名、各類急需緊缺人才2萬余名。
遵義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譚華倫說:“經濟欠發達地區人才工作要想變被動為主動,一方面要堅持改革創新,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優厚的政策扶持、留住人才,當前人才引進與輸出雙向良性互動的格局正在遵義形成?!?